三是面对甘肃、青海地震灾情,快递企业积极驰援,增加定向航线,开放个人物资援助寄递渠道,有力保障灾区应急物资运输渠道畅通,彰显快递企业社会担当。
支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加大文物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力度,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,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。相应地,全国财政赤字率从3%提高到3.8%左右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宏观调控必须适应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形势变化,该扩大需求时要扩大需求,该调整供给时要调整供给,相机抉择,开准药方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,让企业轻装上阵。这些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有一个明显特点,就是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相结合,既立足长远深化税制改革,又着眼当下强化税收政策调节。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,在财政补助、税费优惠、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、平等对待,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相比而言,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前低、中高、后稳态势,就业物价总体稳定,国际收支基本平衡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,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。
二是优化减税降费政策,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继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,坚决防止乱收费、乱罚款、乱摊派。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。
要切实维护生态安全。第四,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。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,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,除国家重大项目外,不得再新增围填海。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,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持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,集中力量在重点地区实施一批防沙治沙工程,特别是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。
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,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,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。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。
高质量推进钢铁、水泥、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,持续降低重点行业污染排放。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。要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、油烟、恶臭等问题,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。要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,加快无废城市建设,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,持续推进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。
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。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。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,为发展明底线、划边框。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,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,逐步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,努力建设美丽山川。
要确保核与辐射安全。强化价格政策支持,综合考虑企业能耗、环保绩效水平,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。
在碳排放强度控制基础上,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。坚决杜绝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,决不允许打着生态建设的旗号干破坏生态的事情。
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,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。以海湾为基本单元,一湾一策协同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、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,不断提升红树林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。统筹水资源、水环境、水生态治理,深入推进长江、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。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、陆海统筹、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,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。要统筹各领域资源,汇聚各方面力量,打好法治、市场、科技、政策组合拳,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。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,因地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,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。
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,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,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。积极参与核安全国际合作。
第二,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。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。
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,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,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。强化金融支持,大力发展绿色金融,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,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模式,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。
进一步发展碳市场,完善法律法规政策,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,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,降低碳减排成本,增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,并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,建成更加有效、更有活力、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。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,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、高技术产业、绿色环保产业、现代服务业。大力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,让绿色出行、节水节电、光盘行动、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,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走在前列。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,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,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,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。
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,以绿色低碳、环境优美、生态宜居、安全健康、智慧高效为导向,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。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开展多领域、多层次协同创新试点,提升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水平。
加强生物安全管理,防治外来物种侵害。原文如下: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,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,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、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,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。
要加强区域联防联控,采取综合措施,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,守护好美丽蓝天。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有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,建设美丽乡村。
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,既要防止新增污染,又要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。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。深化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成果,严防各种形式的固体废物走私和变相进口。坚持理性、协调、并进的核安全观,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,严格监督管理,全面提高核安全监管能力,建成同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,推动核安全高质量发展。
第一,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要打造绿色发展高地。
这些年来,破坏生态行为禁而未绝,凸显了生态保护修复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监管。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。
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、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、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把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保护起来。强化财政支持,优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财政资源配置,确保投入规模同建设任务相匹配。